高考志愿我填了三所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但这三所学校并未录取我,而我又填了服从分配,最后我被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了。
阜阳师范学院是安徽省当时三所师范本科之一,本来是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后来经过国务院批准独立成院。我不喜欢师范类大学,也不喜欢学中文,而阜阳又位于安徽的大西北,很偏僻,所以,当年我被阜阳师院中文系录取是很不情愿的,对未来一片迷茫。但一个农村穷孩子能考取大学就不错了,放弃是做不到的,只有硬着头皮上大学。
新生报到时间是九月十二日,二哥送我上学,带着家里给我买的皮箱。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到省城合肥,第一次坐火车。
一切都很新鲜。
我坐在慢吞吞的火车上,看着窗外皖北平原的风光,感到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生我、养我的大别山区完全不一样:没有山,也没有水田,基本上是一望无垠的旱地,长着大片大片的玉米和黄豆。农舍也很低矮,路上还有三三两两的山羊,时不时的可以见到毛驴车——这些都是我老家所没有的。
经过七八个小时的的颠簸,终于到了阜阳。阜阳市气候干燥,雨水稀少,树叶上落满了灰尘,北方人皮肤干燥黝黑,不像南方人水灵灵的。
到了阜阳师院,学校里有新生接待处,接待人员是上一级的学生,他们很热情,对我们这些新生关怀备至,他们会告诉我们宿舍在哪里,教室在哪里,在哪里办理报到手续。
我们中文系是全校人数最多的系,一个系的学生住在一栋楼上,宿舍楼一共四层,我们大一新生住在底层。一个宿舍住十个人,班长也住在我们宿舍里,班长虞和顺外表显得比较成熟,第一天我们都认为他是辅导员。那个时候考取大学的人大都是复读了好几年才考取的,应届生考取的极少,所以我在我们宿舍里是年龄最小的。
晚上,本县老乡会招待了我们新来的四个老乡,请我们吃了一顿。我们这四个新老乡包括两个中文系的,两个物理系的。老老乡对我们四个新老乡非常热情,问长问短的,就像姐姐关爱弟弟一样。聚餐时,老老乡请我讲几句,我说话文绉绉的,老乡们夸我文采好。
阜阳师院中文系八八级有两个班,每班四十多人,我是一班。
我发现大学里英语系的女生最漂亮,我经常被英语系的女生迷了。当然,被她们迷的不只我一个人,很多男生都被她们迷得东倒西歪,生活就像打醉拳。
我们在中文楼上课,旁边是物理楼和化学楼,还有实验楼。中文楼是最老的楼,就像中文是最古老的语言一样。
大学里面上课跟中学很不一样,大学里上的是所谓的大课,就是一节课是五十分钟,一个上午只上一门课,也就是说一个老师负责一个上午,下午很少上课,我们基本上都是去阅览室和图书馆,或者是阶梯教室。上课时,老师强调要做笔记,期末考试就考笔记本上的。所以,我们上课时会拼命地记笔记,考试前老师会划复习范围。
星期天不上课,我们基本上都在宿舍里睡觉,一直睡到中午。实际上也不是睡觉,而叫卧谈会,就是躺在床上聊天。聊天的内容主要是两点,一是议论哪个女生漂亮,二是谈论各自家乡的风土民情。
阜阳的饮食和我老家有较大不同,这里吃黄豆油,我老家吃的是菜籽油。黄豆油当然没有菜籽油“油”,没什么油的香味,所以不太好吃,很多女生对黄豆油很抵触,一吃就倒胃口。学校的主食是面粉,早上吃羊排汤和大馍——阜阳的大馍很好吃的,外面有一层皮,撕开皮,里面非常非常白,吃起来很酥软。我特别喜欢吃阜阳的大馍,营养丰富啊。
阜阳人很豪爽,他们喝酒不用酒杯,都用大碗,下酒菜可以是豆芽菜,也可以是羊排,他们会生吃大蒜。
他们说话蛮有趣的:我们说“行不行?”,他们说“管不管?”;我们说“我的天!”,他们说“我的孩!”;我们说“好个屁!”,他们说“好你个熊!”
那时师范大学生是不要交学费的,政府每个月提供五十元的生活费以及三十六斤粮票。
感谢国家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