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母校是姚河中学,学校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附近有一条大河流过。学校很小,全校只有二三百人。
我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从小学到大学,我上了十五年学,老师很多,几十上百个,最让我怀念的是初中老师。
语文老师叫潘中俊,瘦高瘦高的个子,非常文雅,说话慢条斯理的,我是他的课代表。他带我们学习了很多文学名篇,我印象比较深的课文有:初一上学期学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初一下学期学的鲁迅的《故乡》,初二上学期学的朱自清的《背影》,初三时学的鲁迅的《孔乙己》和茅盾的《白杨礼赞》。基本上都是文学大师的作品。
英语老师是王烈平,小平头,国字脸,一表人才。他当时还是个代课老师,我们毕业后转正了。王老师和我同村,我父亲在1958年至1962年期间曾做过小学教师,王老师是我父亲的学生。他会拉二胡,就是跟我父亲学的。王老师虽是个代课教师,但英语教学水平非常高,语法基础扎实,英语书写非常美观,口语也不错,王老师教学非常认真,所以,初中时我的英语成绩很好的,百分制的卷子,我一般都在八九十分。初一时,刚刚接触英语,学习有点吃力,常把英语字母和汉语拼音搞混淆了。当时,我常用土办法去记单词的发音,所谓的土办法就是用汉字去记单词的发音,比如书上有students,我就在它的旁边标注:四舅蹲着。
后来被王老师发现,他不让我这么做,说这么做发音是不准的,土办法会让自己的英语发音很土。
数学老师是鲁培林,中等身材,文质彬彬,气质非常好。鲁老师爱好武术,会点功夫,据说他去过少林寺,学生都很崇拜他。鲁老师数学教得很好,讲解书本上的例题,有条不紊,循循善诱,受鲁老师的感染,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下花在数学上的时间也最多。初二时,为了提高我的数学解题水平,我会利用周日的时间,自己出卷子给自己考试。首先我在一些资料上找题目,每次找十个题目,把它们写在一张大纸上,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做完后对照答案计分。好老师教出了好学生,初中时,我的数学成绩全班第一,经常考满分,在全校出了名,即便是高年级的同学也知道我这个数学尖子,鲁老师也非常喜欢我,因为我是他的骄傲。
体育老师是汪彭怀,汪老师很年轻,他的外表跟别的体育老师不一样,在我们的印象中,体育老师都是又黑又粗的,汪老师不是这样,他白面书生,儒雅英俊。他同时也是我们的音乐老师,风琴演奏得非常好,初一时,他在课堂上一边演奏风琴,一边教唱《英雄的赞歌》,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汪老师的体育课我没什么印象了,他的音乐课留给了我太多的回忆,他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那时我最喜欢上音乐课。
初中时除了各位老师让我想念外,还有一位食堂女师傅让我铭记一生,不知道她姓什么,只记得她三十几岁,齐耳短发,身材敦实,圆下巴,长相有点像作家毕淑敏。我初中时,每天中午都在学校吃,那个女师傅是负责打菜的,她每次给我打菜,都要多给点,而且她每次见到我,都会冲着我笑。别的同学一开始羡慕我,后来就变为嫉妒,说风凉话的也有。我现在最喜欢的一道菜是萝卜烧肉,原因很简单,它是我初中时学校食堂的主打菜,是那个女师傅打给我吃的最多的一种菜,是我儿时的味道。我不知道那个女师傅为什么那么关照我,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是全校最小的学生,长得比较可爱。二是因为,我是当时的学习尖子,是个学霸,引起了她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