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燃文小说网 > 两册时光:20后和70后的自传 > 第12章 父亲

第12章 父亲

父亲是民国时期六安一中高中部的毕业生,毕业后曾在国民政府金寨县计量局工作过。解放后的1958年,因为文化水平较高,成为石牌小学的公办教师,石牌村的很多人,都是我父亲的学生,他们称我父亲为“小先生”。父亲做教师那几年,正赶上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全国闹饥荒,安徽尤甚,在这种形势下,教师的工资微薄到近乎零,即便这样,当时的国家财政也难以养活公职人员,于是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鼓励教师等公职人员辞职,辞职者政府给予一次性的补贴。父亲被那一次性的补贴诱惑了,就于1962年申请辞职,回家务农,得到了一点补贴,那点补贴在当时的确解了我家的燃眉之急。

改革开放后,父亲已迈入老年,看到昔日的老同事,儿子接班了,自己也有退休金,一家人过着很优越的生活,父亲对自己当年的辞职行为后悔莫及,在家庭民主生活会上,也受到来自我母亲和大哥的怪责,因为,如果我父亲不辞职,根据当时的政策,我大哥是可以接班的,也能成为国家工作人员,这样的话,我大哥脱离了农村户口,就有可能娶到老婆——即便他有点残疾。那时国家工作人员被称作吃皇粮的人,吃皇粮的人,怎么可能找不到婆娘?在粮食普遍紧缺的时代,婆娘没有皇粮值钱。在城乡二元时代,城镇户口对农民的吸引力太大了,全然是个金色招牌,被唤做铁饭碗。民以食为天,农村姑娘找对象,只看男人捧的是什么碗,不看男人长了什么腿,我大哥腿有点瘸,有什么关系呢?

另外,如果我父亲有了退休金,大哥又接班了,我和二哥也不用吃那么多的苦,我母亲也不用那么焦急,家庭的政治生态和经济生态就会好多了,蝴蝶效应就会显现出来。

只是,我对父亲,从不怪责,因为我能理解父亲当时的选择。在工资微薄到零,看不到任何职业的希望,没有任何奔头,家里的孩子又嗷嗷待哺,辞职有什么不对呢?至于后来,邓小平上台,国家形势好了,政策也好了,那是后来的事,人是没长前后眼的。

父亲去世十二年了,在我的记忆中,全是父亲的诸般好,我上学时,中午父亲在家里做饭,饭好后,他总是先让我吃,我吃好了,他才吃,因为锅里的饭不多,他怕不够吃。

父亲特别讲究卫生,每次吃饭时,他都替我取碗,然后把碗用清水洗了又洗,洗了又洗,生怕我用的饭碗有丝毫的灰尘。他要求我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不要把细菌吃进肚子里。

虽然后来父亲成了农民,但他骨子里是个旧知识分子,经常用古训教导我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财不想,己财不丢。”这些话已经成了家训。

我读初一的时候,父亲每日天麻麻亮就起床做油炒饭给我吃,有时还放点鸡蛋,成了蛋炒饭。我父亲做的蛋炒饭,不太硬,也不太软,油而不腻,香而不冲,结了一层薄薄的锅巴,那锅巴薄如蝉翼,吃起来脆脆的。现在我也经常在快餐店里吃蛋炒饭,但跟我父亲当年做的蛋炒饭,味道差了十万八千里加一站路。那时的蛋炒饭怎么就那么好吃呢?我吃饱后,再喝点水,然后背着书包上学,顿觉浑身是劲,精神抖擞。我现在发现,我上初中时学习成绩那么好,与父亲做的油炒饭有关系,父亲每天用油炒饭为我的学习加油,用油炒饭把我的成绩炒上去,我成绩焉能不好!

我到学校去须过一条河,早上父亲会带着一双长筒靴,到了河边,他就穿上靴子,背着我过河。中午我在学校吃一顿,不回家的。傍晚,他会提前到河边等我,接我回去。天天如此。当时农村孩子上下学,别的父母是不接送的,只有我父亲坚持送我上学,接我放学。路上被村民遇见,也有村人用一种嘲讽的口吻跟我父亲说:“你这么爱儿子,你能保证他将来就能上大学吗?”父亲则低着头,笑笑说:“孩子小,不送他不放心啊。”父亲说的是实话,他就是不放心,因为1982年的时候,农村是有狼出没的。我上学时,曾数次在河滩上遇到狼,有一次还是排狼,所谓排狼就是两只狼一起行走。大清早,狼出现在河滩上,可不是送我上学的,它是来觅食的!没有大人陪着,小孩在狼面前就是一只羊。父亲曾告诉我如何辨别狼和狗,他说狼是夹着尾巴走路的,狗是翘着尾巴走路的,大家可以到动物园里瞅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