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院墙边上,苏云瞥了一眼地上七零八落的碎石,弯下腰间,逐一捡起,叠在墙角,整个人站在碎石上,踮起脚尖,望着院中的情景,象征性地咳嗽了两声,院中的少年下意识回头。两人嘴角皆是微微扬起,互相交换了个眼神。苏云满意地点头,跃下碎石堆,静静地等待。
苏云没胆再去落秋家的院墙,也不太敢独自去看何家小姐,所以寻到了另一位好友的家中。
此人名王书文,名字中又是书又是文,实则是个练家子。天生力气大,读书读不进脑子,打架倒是一流。按照苏云的说话,他是皇帝,落秋是军师,王书文则是大将军。王书文曾说,他的梦想是登上望天城的城头,与那位号称跟随皇帝老爷打过架的单眼瞎子一并守卫城头。
正如院墙一般,大将军的家境可比军师好上一截,乃是镜笛镇中除去斐何宁的一流家族,祖上虽不富裕,但是近些年抓住了机会,生意越做越好,院墙也是越来越高,寻常人可攀不上此等院墙。
院中少年并未从正门走出,而是选择了一处人烟稀少的小门。苏云也是经验老道,早早地在小门口等待,望着那个白净的身影走出。
富贵人家就是不一样,长得都要白净许多。
当然,没有落秋那厮白净。
算算时间,落秋来小镇已有三个月,而苏云更是在落秋来小镇的第三天就与其相识。可过去三个月,苏云还是摸不清落秋的具体身份。也不知从何处而来,生得白白净净,还带了个漂亮师姐。但以苏云多年经验,落秋来历绝对不凡,单凭那模样,那头脑,定是大家族出身,大概就是与何家规模差不多的家族。除此之外,落秋的气质也有得一说,只要换掉身上破衣,走在大街上绝对是万众瞩目,引得无数大家小姐前来围观。
前提是落秋认真起来,否则与苏云无异。
面对苏云,王书文是给足了面子,见面便是心领神会,示意苏云赶紧走,浑身透露着迫不及待。
小镇三面环山,另一面是去城中的道路。按照山上某位高僧的说话,小镇是个缺了口的聚宝盆,镇中钱财气运就如同小河,向着望天城流去。可望天城是四面环山,与镜笛镇形成了平衡。只要望天城中的钱财气运达到一定程度,镜笛镇中那条小河就会停止流动,甚至可能出现逆流而上的情景。不过这些都是山上和尚的一面之词,苏云不信神佛,自然也不信这些东西。所谓的钱财气运,与他这个穷人家也没多大关系,争也争不过富贵家庭。而且小镇历经千百年,未曾有过大灾大难,近些年来更是欣欣向荣。
两人一路向前,恰好碰到了那座庙宇。据萧小云所说,里面来了位道士,指着庙中佛像大骂。苏云心中有些好奇,探头多看了几眼,庙烟雾缭绕,人群挤在一起,在外面完全看不到里面的景象。不过里面声音很是嘈杂,忽大忽小,明显是在吵架。苏云走近几步,旁边的王书文皱眉,拉住了苏云,先是骂了几句和尚道士,紧接着带上几句劝慰的话,成功让苏云回了头。
关于这座寺庙,镇中说法不一,反正是很久很久之前留下来的。具体有多久,书院先生说不出,镇中历史典籍未曾记载,小镇中年岁最大的老人也没个说法。寺庙的故事有不少,据说某一日有位高僧到来,恰巧见到山上寺庙,自认佛法无边的高僧,上山找到了主持,说是要进行对法。当时山上寺庙正值巅峰时期,信徒遍布望天城,主持更是了不得。那位高僧落败,失魂落魄地下山,走进了镜笛镇,不久后便圆寂于此。山上寺庙主持得知此事,派人下山,为高僧修建了寺庙。当然,仅仅是人们口中流传的故事,真实信并不高。就比如苏云过失多年的太奶奶,向来反对寺庙的故事。
说起庙宇,镜笛镇中还有一座,名为将军庙,离镇中心较远,背靠小山,稻田环绕,周围不存在其它房屋建筑,唯有一条弯曲小路通往寺庙。这座庙在镇中并不出名,香火甚少,供奉的是哪位将军没人说得上来,也没人会去考究。唯一让将军庙出了些名头的恐怕唯有十二年前的那件事,那位号称清正廉洁的城主来镜笛镇巡视,身边放着个侍卫,身后跟着镇长以及三大家族族长,眼睛贼尖的城主透过房屋间的缝隙,一眼望见远处独立于稻田中间的将军面,心中来了点意思,回头问镜笛镇镇长。为了讨好城主,镜笛镇镇长特地给将军庙编了个好故事,成功地引起了城主的注意。镜笛镇镇长趁机提出去将军庙看看,城主点头答应,却不曾想看完将军庙,正准备打道回府之时,镇长不小心在将军庙后一口清泉边上滑了一脚,摔倒在地,脑袋直直地砸在石头上,当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