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回暖,地上的积雪完全消失,王氏和张氏已经进入孕晚期,林氏赶来帮忙。
张氏看到妯娌的娘家来照顾,心里不知道什么滋味,她知道他娘陈氏是一定不会来的。
叶知义和叶知礼回村的频率越来越高,还好韭黄和烧烤店的生意日渐平稳,雇来的人也能独挡一面了。
叶清清和叶宜在书塾里也惦记着王氏,王氏本人却觉得一切都好,她又不是第一次生孩子了,没什么害怕的。
到了四月,一家人又从城里回来,叶清清和叶安这些小孩儿当然也不能留在县城里了,只好告假回家。
这次回家只为一件事,下苗。
即使家里赚了很多钱,叶父依然没有放弃地里的东西,叶清清觉得这种小农思想很是朴实简单。
这两天留在城里肯定比回村种田更划算,叶知礼很想留在城里看店,但叶父不同意,店什么时候都能开,钱什么时候都能赚,可苗什么时候都能下的。
叶父还警告所有人,不能忘本。
叶知礼只好放下店里的事,乖乖跟着他爹回家了。
年前的那几场大雪下的好,所以地里水好肥也好,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在下过一场春雨后就再没有雨水了。
叶父知道这不是好兆头,他每天都来地里查看,心里估摸着还能撑多长时间。
天不遂人愿,还是不下雨,眼见着土地越来越干,苗儿也耷拉着,今年的粮食肯定要减产了。
村里人也不是没想过打井水浇地,奈何只是杯水车薪,地还没浇好,人就被累死了。
看着地里日渐干涸,这下是真的无能为力了。
叶父回家打开粮仓,扒拉一遍粮食,足够一家人一年的嚼用了。可他还是不由得担心,万一今年一直不下雨,颗粒无收呢,万一明年还是旱灾那一家人后年吃什么呢?
叶父觉得不能全都指望着老天爷,自家粮仓的粮食还是不够,立马向叶母要了钱财,拉上叶知忠赶车去了县城。
到了县城,先去店里,把自己的打算说了一遍,问二房和三房要不要买粮。
叶知义去年买了很多粮,粮仓已经满了,不出意外的话足够他们小家吃上三年了,但听了老爹的担心,叶知义决定再买五百斤细粮放进地窖。
叶知礼也拖叶父买上五百斤细粮,五百斤粗粮。
叶珍和宋青听了叶父的话,也动了买粮的心思,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过叶珍知道按着婆婆和大嫂的抠门性子,应该不会同意他们买粮的,大不了少吃点省一省。
叶珍干脆不指望她们,拿出了五两银子交给叶爷爷,让他多买点粗粮回来就行。
到了粮铺,叶父发现粗粮和细粮的价格都涨了,不过还好,只涨了两三文钱。
一车一车粮食拉回来,村民们看了个热闹,有人觉得叶家做的对,粮食多点儿没坏处,还有很多人暗地里嘲笑,去年收成好,不缺粮食,就算今年欠收,应该也饿不着肚子。
买完粮的第三天,终于下雨了,还是一场大雨,连着下了两天。
大房对叶父的做法很是嘲讽,到处和别人说叶家二房到底有多蠢,简直是闲的没事干才会去买贵粮。
叶父看着地里终于有了水,长舒一口气。对村里的那些讽刺置耳不闻,他并不以为买粮是冤大头的行为,下雨自然是上上策,提前购粮则是未雨绸缪,他是大家长,必须得把一家老小的退路给安排好。
到了五月中旬,两个儿媳的肚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生,叶母天天都提心吊胆,还好林氏也在,一对亲家彼此安慰打气。
叶清清算了算时间,感觉王氏快要生了,在书塾里经常走神,还被冯娘子抓包了两次。
冯娘子听到叶清清的解释,明白两人的孝心,干脆给两姐妹放了假,让她们回家照顾陪伴。
宋嫣一人还小,叶清清怕她一人在书塾里害怕,拜托何云华多陪陪她。
叶知义早就回家陪着了,叶清清和叶宜搭着叶知忠送货的驴车回去了。
“你们俩怎么回来了?今天也不是休沐的日子啊。”王氏看着突然回来的两个女儿,有些惊讶。
“我们回来看看你,向夫子请了假。”
“我有什么好看的,你们回来夫子们不会生气吧?”
“娘你就放心吧,冯娘子知道我们惦记你,主动给我们放的假。”
这下,王氏终于开怀的笑了。
然而乐极生悲,王氏本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