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清清其实早就把字认得差不多了,每天去村塾只不过是陪着叶宜和宋嫣。
叶清清知道王氏有意把她送到城里的女子书塾后,并不情愿,在村子里多好,天高任鸟飞,要是去了女子书塾不一定被怎么管教呢,每天可能还会教她们什么三从四德的道理,这些是叶清清忍不了的。
王氏也没想到叶清清对女子书塾这么抗拒,但她知道自清清不是无理取闹的人,于是和叶清清打了商量,先去书塾里学两天,如果当真不喜欢那就不去了,要是觉得还行就继续学。
王氏也不强迫她们什么都要学会,不在里面惹事就是王氏的底线。
叶清清得到了王氏的承诺后,答应了去女子书塾。
女子书塾很开明,不管家中是做官的还是经商的,只要满七岁以及识字就可以来。
叶珍也动了让宋嫣去女子书塾学习的念头,但当她知道每月就要交五两是束脩后,默默把这个心思压了下去。
叶母觉得既然孩子符合条件,这么好的机会就不能放过。
她知道女儿的难处,特意让叶父到店里和叶珍商量,让宋嫣和叶清清叶宜一起去女子书塾,束脩他们老两口来出。
叶珍当然不同意,一月五两不是小数目,虽然对现在的叶家不算什么,可叶珍不希望让哥嫂觉得自己总是占家里的便宜。
叶父怎会不知道叶珍的顾虑。
“珍儿,你哥嫂那儿不用担心,我们早就说好了,我和你娘的钱想怎么花都行,他们不会干预我们。”
叶珍还是不答应,叶父只好使出了杀手锏,“嫣儿这么好的孩子,你真舍得让她一辈子都是什么都不懂的村女吗?让孩子多学点东西,不说以后嫁个好人家,多见些世面也是好的。”
叶珍要不是有娘家帮衬,自己一辈子也只能在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被婆婆刁难妯娌为难,永远走不出那一方天地。
她不想女儿的以后也是这样,她希望女儿比自己更好。
叶珍终于松动了,抱着叶父哭了起来,叶父有些手足无措,只能轻轻拍着女儿的后背,给予安抚。
女子书塾终于开门了,这可是城里的大新闻。
三个女夫子都是到了年龄从宫里放出来的,她们不是普通宫女,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
知府家好不容易给请来,来教授家中的小娘子们。
长丰府的知府因为贪污倒台后,这些女夫子不想再受人摆布,推拒了其他高门富户的邀请,直接来到了青云城开了女子书塾。
知道女夫子们的来历后,城里稍微有头有脸的,或者稍有钱财的人家都想把自家女儿送来“镀金”。
这给一些想来女子书塾的人泼了一盆冷水,因为真的有小娘子不识字,因为这些人家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也就不让自己的女儿去读书认字。
三姐妹穿上了新做的衣裳,背上叶母特制的挎包。
叶清清发现她们根本到了书塾门口,马车简直都要把路堵死了,叶清清她们只能下车走过去。
到了门口,好家伙,少说有二三十个女孩儿站在门口等待。
叶清清心想,还是低估了这三个女夫子的吸引力。很多夫人和王氏想的一样,来这都是为了给女儿未来的亲事添个筹码。
叶清清在一堆人中看见了陈小娘子,因为她头上戴着荷花冠太过醒目。
叶清清和叶宜宋嫣在后面默默的等待,不一会儿大门就开了。
一个中年妇人走了出来,把小娘子们请了进去,大人们则被留在了外面。
书塾在一个大院子里,可以看的出来,设计布置院子的人很有审美。
妇人一边带小娘子们往里走,叶清清一边欣赏院子。
没有复杂的亭台楼阁,碎石假山,但佳木葱茏,院墙边柳枝低垂,院子西面,长的竹竿架上,爬满了花藤,抄手游廊的两边种着竹子,一方幽静的庭院,显得十分清雅。
当下叶清清就对这个女子书塾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
妇人把她们带进屋里,只见三个大约二十五六的女人坐在堂前。
其中一个圆脸的女子开口道,“我姓冯,你们叫我冯娘子就好;以后我会教你们熏香和插花和刺绣。”
这个冯娘子面相很是和善,说话也是温温柔柔的,如春风细雨。
随后,第二个女子也开始介绍自己,“我姓辛,我会教你们下棋、作画和弹琴。”
辛娘子长着标准的鹅蛋脸,叶清清觉得她是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