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里的很多事情,现在都已成为我记忆画卷中的一帧帧美丽的图画,比如,在阶梯教室里听讲座。
在读大学前,我上了十一年学,从来没听过什么讲座,到了大学,发现还有讲座这种教学形式,感到很新鲜。
常常在周末的下午,在住宿区和教学区的橱窗里,会出现举办讲座的海报。海报很简单:在一张白纸上用红字写着讲座的标题和主讲人,还有时间、地点。时间基本上是周末的晚上,地点基本上在阶梯教室。阶梯教室在中文楼的一楼,椅子是活动椅,可以同时容纳二百人。我晚上自修常去那里。
听讲座本质上虽也是听课,但比在本班教室里听课要有趣的多,因为:一者,讲座的话题会很新鲜有趣,很多是专业外的领域,听这些讲座,是对本专业的弥补,对于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大有裨益;二者,听讲座的人来自全校,你会在讲座现场看到许多陌生的面孔,特别是,会看到许多外班的美女。我在阜阳师院里看到的最漂亮的女生就是在一次讲座中看到的,这是听讲座的额外收获。这个女生中等身材,五官精致,皮肤白皙,鬓发如云。我在看古代小说时,常常会看到“云鬓”这个词,以前对这个词并没有什么感受,看到这个女生的鬓发后,我才深深懂得了古人创造“云鬓”这个词的伟大之处。当时我就坐在这个女孩的后面,一下子就被这个女生的鬓发吸引了,她的鬓发非常细,非常柔,就像一团云气飘浮在耳边,太美了,除了用“云鬓”这个词来形容,实在找不到第二个更合适的词了。后来我得知,这个女孩是政教系的,淮南人。本来我对淮南没有什么兴趣的,打那后,淮南在我的心里一下子美好了起来。
阜阳师院的讲座大部分都很受欢迎的,每场讲座,阶梯教室里都坐满了人,少数讲座听众爆满,走廊上都挤满了学生。
我大学四年大概听了二三十次讲座,印象最深的一个讲座是关于音乐欣赏方面的。那个主讲人是我们学校音乐系的一个副教授,这个音乐老师四五十岁,瘦瘦的,面庞清癯。这个老师讲课非常幽默,他能把严肃高深的乐理,用生动诙谐的话语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让我们这些非音乐专业的人也能轻轻松松的理解,着实不易。自从在阶梯教室听了几次音乐讲座后,我的音乐欣赏水平也上了几个阶梯,起码,我懂得了在文学语言之外,还有一种语言叫音乐语言,而且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是有共通性的。
有一本书叫《在北大听讲座》,很畅销的一本书。我想,读者买这本书主要是被“北大”吸引了,而不是被“讲座”吸引了,他们是冲着北大去的,而不是冲着讲座去的——肯定是这样的。假设一下:同样的图书目录,同样的图书内容,书名改为《在阜阳师院听讲座》,还会有那么多人买这本书吗?其实,知识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更与背景和地位无关,只是,人的眼光太世俗了。我倒觉得,在阜阳师院小小的阶梯教室里听讲座,比在北大气势恢宏的报告厅里听讲座,要有趣的多!起码,那种温馨、亲切的氛围,是北大的学术报告厅所产生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