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眠一觉,黎明几时到,清风凉凉,雨声凄凄把我告。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千古规律无异。风雨绵绵,中华历史几千年。为国效力,为民分忧,岳飞屈原芳名万古传。雨声慨叹,我亦叹,盛唐不再,昌国大业谁来干?忧忧我心,早起探头问雨声。忧忧吾文,有谁知音来吟。”
这首词名叫《听雨声》,是我的诗词处女作,写于1989年六月八日。
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这首词写在我的笔记本上,而这个笔记本我至今还保存着。
严格说来,这算不得诗词,只能算是顺口溜。我正式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是在大二下学期,也即1990年的春学期。那个时候,诗歌非常流行,诗人受到追捧,席慕蓉、汪国真已然成为全国人的偶像。而我的文学之路就是从作诗开始的。1990年,我一年写了二百首诗,大部分是朦胧诗,最初发表在校内的文学报《三月》上,后来有诗歌发表在郑州的诗歌刊物《黄河魂》上,还有一首诗《信》被省电台的“文学剪影”栏目播报,我记得朗诵我的诗的是知名播音员陆澄照,而且省电台还给我寄来了二十元的稿费。家乡很多人都在收音机里听到了我那首诗,他们都不相信我竟然会写诗。诗是这样写的:
《信》
我撕一页天空做信纸
写上漫天的星星
——那发光的文字
你可知道就是我幽幽的心
我撕一页海面做信纸
写上满纸的波浪线
——那长长的语句
你可知道就是我汹涌的情
——可我担心
你能否收到那封信
当时我想写出系列诗集,名为“碧波”系列诗集,包括《碧波上的风痕》《碧波上的思痕》《碧波上的恋痕》。
作为一名诗作者,最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也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我的每一首诗都有“你”,这样世界就缩小为“你我之间”,便于抒发感情。我写诗注重韵味,没有韵味的诗在我看来就是废物,而韵味的产生是建立在让人读懂的基础上。
我想把古典诗词和朦胧诗结合起来,并一直在努力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体、新的风格。古典诗词中的不少作品,有一种空灵朦胧之美,这使它与朦胧诗有了契合点。
我不想自己的诗平淡如水,像大白话,让人一览无余,读者读我的诗,不可能全部读懂,但也不是一无所知。我的目的是让读者看完一首诗后,能产生一刹那的美丽感觉。
学生时代我从事诗歌创作,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发泄一下自己的心情——各种各样的心情,让自己活得舒畅点。
大二、大三我主要写诗,到了大四,我转而从事微型小说创作,大概写了十篇。其中一篇《街上流行“对比”》于1992年发表在天津的文学刊物《新作家》上。
大学时,我们班热衷于文学创作的有三个人:查一路、张孝成和我,而且这三个人住在同一宿舍里,“同居”了四年。现在,我们这三个人又同为安徽省作协会员:查一路致力于散文创作,已出书四本,他是《读者》杂志签约作家,他的散文曾被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选中。张孝成致力于寓言创作,是中国寓言学会理事,已出书八本。我致力于小说创作,已出书四本,作品被全国两千家图书馆收藏,包括北大、清华和复旦的图书馆。看我们这三个人的例子,你会发现,一个人将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在学生时代就会现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