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桃华才刚刚上了少阳山,好好与父母小弟团聚了几日的时候,一封书信的到来,却是打破了这片美好和平静。
原来是李坦来信,说是在收到桃华一路上的见闻形成的书信后,结合着他自己对三县之地的详加调查。
李坦对于隐藏在局势下的种种弊端和害处,是深恶痛绝。不光是为了政治清明,给百姓减负,李坦也是怕当下的陈规陋习将他好不容易提拔训练的将士和官员也给染黑,陷入进去。
故而,李坦在纠结良久后,突然兴起了彻底在三县之地改革调整的事情。
但是,李坦虽觉此事要进行的理所当然,可是他的内心中却是总有些隐隐不安,感觉此事就进行好似又有些不妥之意。
在纠结和徘徊中,李坦也请了身边的大将和文臣,来给自己参谋一二。
但是,也不知是怎么搞得。这些文臣武将非但没有给李坦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反而将李坦的意思给泄露了出去。
本来此事也没什么关系。所以,李坦对此事也就没放在心上。
可是这个消息,却是不怎么传的,反而变了花样。
再加上李坦迟迟没有出面,表达态度,使得三县的将校和属官反而分成了三大派。
有同意李坦想法的,也有反对的,还有中立,什么都不表态的。
说实在的,事情的变化之快,真的是引得李坦为之瞠目结舌。之前,李坦不表态,是以为只是世人百姓的闲聊议论,故而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个事情怎么会引得将校属官们纷纷下了场,来表达着各自的意见。
当李坦想出来表态的时候,事情已经直接进入了高潮,形成了三方的意见和势力。
如此一来,反而使得李坦不敢轻易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他恐怕一个不慎,就如同点着了一个火药桶一样,使得局面爆炸,完全失控。
那么,如此一来,内部混乱,外面还有着叛军的虎视眈眈,当下安稳的局面不仅一去不复返,还可能会引得叛军抓住这个好机会,提早来攻。
所以,一时间,李坦也不知是如何是好了。
而且,在与众将士和属官商议后,出了纰漏。使得李坦再也不敢轻易将自己的心声和想法告知人前。
故而,李坦也不能轻易的找人来商量。
一方面,自己束手无策;一方面,又不能轻易的找人商量。这前后矛盾之下,李坦一下子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整日里在府衙中,冥思苦想,发愁的是围着院子一个劲的团团转。
后来,看到事情发展的情况是愈演愈烈,可能有极大的概率要失控。
这使得李坦不得不派了身边的亲近人员,来打听桃华所在的位置,来延请他早日回城。
实际上,在发现事情有不对的苗头的时候,李坦就想与桃华商议,希望从他这里得到个稳妥的办法,将此事好好解决。
可是,桃华此次出行,并未让李坦分派人员跟随。所以,桃华近来都是跟李坦单线联系。
后来,李坦虽是分派了人手去打听桃华的踪迹,可是并未太放在心上,也就没有太过催促打听的人员。
但是,后来事情突然急转而上,一时间,李坦就是分派了好几拨人手,在短时间里,也难以寻找到桃华的具体位置呀。
最后,还是李坦派出了身边的得力人手,再结合着之前的筛选排查,在连日继夜不息的打听下,才发现了桃华的踪迹。
通过种种信息和桃华最后出现的位置,他们得出了桃华重回少阳山的结论。
接着就是一边给李坦汇报,一边马不停蹄的往少阳山派人去延请桃华快快跟随他们下山回城。
故而,当桃华在少阳山上见到风尘仆仆的来人后,不仅惊讶他们是如何推测到自己回了少阳山,还迷茫于为什么来人一副苦熬了许多个日日夜夜的样子。
眼圈黑黑的,血丝弥散在眼眶中,身上还一股好长时间都未沐过浴的味道,衣衫更是凌乱不堪着。
猛地一看,还以为是一个家庭突然中落,近期才开始乞讨要饭的乞丐呢?
来人看到桃华后,也顾不得自己的劳累和形象,猛地就冲到桃华的身前,抓着桃华的手,就要往山上走,同时嘴里还颠三倒四的给桃华解释着。
也幸亏,桃华的逻辑清晰,智慧明识。仅通过三言两语,就大致闹明白了事情的情况。
桃华弄清楚事情的缘由后,也没有让来人为难,就将桃园叫到身前,对其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