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洛并未多加逗留,桃华他们便开始了东行的道路。
不过这一次,桃华就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发掘人才上。但是,桃华并不准备,直接出面寻访在乡野与城中的士人隐士。
而是准备通过相应的事迹来判断,此人的品行能力。
不过,可惜的是,当下之世,依旧是一个知识传播极为匮乏的时代,要想读书识字,已是极为不易。要想真的精通几本经书,更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此外,读书是极为耗费钱财的事情,要想真的读书有成,只有那些富家大户,高门世族才有极大的可能。
对于贫门寒户,除了那些真的才华横溢,是很难将一本经书研究明白了的。更不要说,再能够经世济俗,灵活运用。
而且,桃华自认为这荐人选人之事,自己最好还是少插手为好。
所以,桃华只是在东返的途中,私下考察辨识着乡里县中的各个士子才俊。
当然,桃华也没有和他们当面坐而论道的打算。因为当下的许多士子,不管是出身寒门,还是士族,都依旧怀着高耸的傲气。
一说起,就是自认为自己是救世之良臣,公卿之宰辅。一个个实务未做过几件,可是心气已经高入了云霄。
对于他们高昂的志气,桃华还是极为赞叹的,但是对于他们不肯低下头来,专心实事,就极为不屑一顾。
甄别了一路,观察了一程后,桃华发现真的拥有着智者仁心的士子委实不多,而愿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更是稀少。
故而,桃华决定,不给李坦具体的推进任何一人。但是对于李坦的期盼,又不能有所交代。
最后,李坦在费了一番心思后,想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桃华给李坦传回了一封人才招募筛选的策略。那就是,对于李坦所需的各职官吏,由李坦派出三位主使,六位副使分赴三地,然后大张旗鼓的在三地张贴征辟告示,不仅要在城中宣讲,还要在乡野中宣传。
此外,加大对被辟用者的待遇,不仅每月供给银钱,还有粮食,等其余物品。
对于低位官职,可由三位主使和三县县尉商议后,酌情授予,但要记录在册,报李坦处以备察看。
对于中高职位,则是由主副使考察后,选取合格者,谒见李坦,由李坦亲试或是李坦选取身边近人代为亲试,最终合格者,才可分派官职。
将这些想法,一一书写在信纸上,然后传给李坦后,桃华放下了 心,也可以安安生生的准备回山之旅了。
而李坦自从桃华巡游出行后,除了不时的接到桃华的信件外,没了桃华在身边以备咨询,顿觉悠闲了下来,还觉得有些不习惯。
可是桃华后面的给李坦发来的信件,却是使得李坦再次忙了起来。因为认真细读过,桃华的来信后,李坦深以为然,也顿觉在自己的治辖下真是漏洞重重,问题堆堆。
所以,在桃华几封来信下,李坦在三县之地进行着改变的准备,对于有些无关紧要,可以先行的事项,李坦也开始安排人员悄悄进行着。
不管山外闹腾的如何的时候,桃华三人已经回到了少阳山上。
再回到山中,闻着新鲜的空气,听着鸟叫虫鸣,在蓝天白云下,在渺渺云雾中,桃华感觉还是山上的环境更为适合自己。
看着关心着自己的父母家人和周边的仆从下人,桃华亲切与他们交谈着,不时的回答着他们对山下情况的疑问。
也给他们讲述着山下百姓的生活,和叛军在邓州的肆虐情况。
在满足了他们一番好奇心后,在桃园和桃定的提醒下,他们才恋恋不舍的回到了各自的岗位上。
周边的人散开,就只留下了桃华他们几人。
在桃父桃母的关注下,桃华细细讲述了自己在山下的生活状况。
听到桃华在山下很受李坦的礼遇,也并未勉强逼迫过他,桃父桃母一直悬着的心也就放了下来。
但是,得知桃华曾随军去直面过叛军的军势的时候,桃父桃母又再次担心起来,还不停的抱怨桃华不将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并一直劝说着桃华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安全,不要讲生命当做儿戏。
还说实在不行的话,不如重新回山上得了,不要再留在山下直面危险了。
述说完桃华在山下的事情,桃华还询问了桃父桃母和小弟在山上过得如何了?
对于儿子的询问,桃父安慰桃华说道:“我们在山上一切都好,虽然之前刚刚进山时有些不习惯。可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