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邓州绝大部分沦陷的消息传遍天下,不仅惊呆了远在蜀州的太上皇,也吓住了身在肃州的皇帝,更是打击了东南区域的军民百姓。
使得大家不得不怀疑,这天唐的天下是怎么了?难道天唐的天命就要走到了尽头了吗?天唐才建立不过一百五十年,试想离上一个盛世还不过五十年,难道就要进入王朝末年了吗?
不得不说,邓州沦陷的消息对朝廷的打击极大。不仅仅是在军事上的失利,而是在人心民望上引起了天下臣民的怀疑。这才是最为致命的。之前的两京之变虽也很是让天下震惊,但是天下人并不担心。
因为天下人都认为,这不过只是叛军趁朝廷内部空虚,其他的边军因路程遥远,不能及时回援罢了。
如果朝廷拥有足够的时间整军备战,并调回驻扎在边地的军队,汇合着各地的义军,那么呼天下共击之,击溃叛军即便不会如同宰杀土鸡瓦狗般易如反掌,那也只是板上钉钉,早晚的事。
可这一次邓州之战的发生,却是给世人狠狠拍了一巴掌。既打疼了朝廷的脸,也打醒了天下人对朝廷的依旧强大的期望和天唐能够再次中兴的期待。
天下人当下不是在怀疑朝廷能否将叛军拦在邓州之内,襄州之外,而是在怀疑天唐的帝祚是否还能传承延续。
此次邓州之战的胜利,除了给叛军打了一记强心针之外,也给了叛军巨大的信心。之前,在攻下西京之后,继续西进屡屡失利和在宋州的久攻不下,给叛军留下的阴霾,也消失不现了。
不过,此次邓州之败,似乎并未使得肃州的皇帝多么忧心。反而,派出了身边的宦官来往淮南联络东南各道节度,传递要尽早平定恒王势力的旨意。此外,这些宦官来到淮南之后,便积极争取曾在西北边军任职或戍守过的将领的支持。
除此之外,还积极拉拢地方上的刺史郡守。并还责令淮南西道节度使对恒王可能出现的叛乱严加防御,将恒王叛乱控制在淮南东道内。
而北侧,则是派来了宰相担任河南道节度使拦截,南面则有江南东西两道的郡守刺史在协助抵抗。
总之,为了将恒王困在淮南东道区域,皇帝不仅将淮南道分成了东西两道,还设下了各种严密的部署,形成了天罗地网。
就连宋州军民已经身陷困局,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都不放在心上,反而在调集各方力量防备着恒王。
可是恒王真的值得皇帝如此小心翼翼和如临大敌吗?还有恒王真的要反了吗?恒王他真的有这么大的胆量,可以在叛军南侵的时候,不是北上御敌抵抗,而是反叛自立吗?
这依桃华看来,完全是不可能的。即便恒王有自立之心,可成功的概率也不足万一。更不要说,他根本就没有反叛自立之心。不然的话,他在扬州的时候就应该拥兵自立。
可是从荆州到扬州,恒王都自称自己是上皇子,和皇帝弟,他是承认远在肃州登基皇帝皇位的正统的。
如果恒王真的要谋反自立,那么他就不应该去扬州,而是应该留在金陵。毕竟,这里更方便他征集兵力和粮草税赋。
桃华对当下的朝廷真是万分失望,放着当下的大好局面和危急战局不去挽救,而是还在这里忙着争权夺利。而且当下两皇分离,互相制衡斗法,只会让叛军获得可乘之机。
稍有不慎,当下朝廷拥有的优势很可能就会被叛军逆转,强弱转换就在须臾之间。
这个时候,只能期望襄州的山南东道节度使,能够拼尽全力,将叛军拦在邓州之中,拖到西北的边军能够早日攻破西京,或是淮南西道节度使能将战略重心尽快从淮南东道抽回,尽快支援山南东道。
也期望宋州中军民能够拖住叛军的进攻,为淮南东西两道内部从混乱到稳定赢得时间。
就桃华看来,当下的朝廷虽是还在维持着正统,可是李家的皇位却总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李家的天下,早晚要被皇位上的这些人折腾完。
现下只期望,天下的有志之士,还对天唐王朝抱有期望。忠贞之士,依旧愿为了平定天下,尽心竭力。豪杰之士,能够为了平定混乱,不惧征伐。
如此三士,屡屡不绝时,天唐的天下,还有挽救的余地。可当此三士,不在拥护,不再支持天唐天下,那么李唐的天命就要走到尽头了。
在心中哀叹了一声,桃华看了看身边忙碌的众人,还是将心底的郁闷之气,不由得叹了出来。
桃华知道在这个乱世里,自己只是一条随波逐流的江鱼,虽然偶有逆流之力,可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