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桃家人正专心致志的施行着桃华的安排的时候,一封信的到来,却是证实了桃华的猜想。叛军南下的迹象已经很是明显了。此刻,叛军正做着最后的准备,而给朝廷留下的预备时间已然不多。
信中说,叛军南下已成定局,据其观测到的规模和预备的军械粮草,并不能从中推断出叛军要全面南侵。据军中大将推演,此次仅是一次较大的侵袭罢了。不过是,叛军屡次南下侵扰,所获在逐渐减少,伤亡在不断增大,而朝廷的防御也愈加严密。
故而,为了提振士气,加大侵获,叛军这才要集中力量,着重出击。不仅可以打压朝廷在不断增强的士气,也是为了试探朝廷在山南东道的军事力量。
看到信中如此描述,桃华不由得骂出了声,糊涂。这叛军此行的目的或许均在以上的描述中猜测的那样。可是,这是建立在朝廷能够真的抵挡住叛军集结后的军锋的。但当下邓州驻扎的军队多是就地征募的新兵嫩卒。
而反观叛军来袭的均是边地的百战勇士。之前朝廷能够在邓州维持住局面,是叛军将力量放在了西进夺取西京和东进占领宋州。
即便如此,朝廷也是在邓州不断损兵折将,邓州东北半壁逐渐被叛军蚕食。
一旦邓州不能抵抗住叛军的试探性攻击,那么很可能就会使得叛军在信心大增下,全面入侵邓州。这样一来,即可呼应东面的宋州叛军,又可以在击破邓州后,直取襄唐等地,从而在源头上控制淮水。
那么顺流而下,淮水等地便可直击而下,这样一来与宋州交相呼应,便可在两面夹击下,直取河南道,淮南道全地。
如此一来进可以直扑朝廷东南财税重地,退亦可可朝廷划江而治。
由此观之,之前叛军对邓州的骚扰不仅是在麻痹朝廷大军的注意力,也是在训练新军,为补充兵力做着准备。
而今,一切均已成熟。
又恰逢东南等地迎来了太上皇派遣恒王镇守东南,这必然会使得远在肃州的皇帝派遣军使,来制衡牵制恒王在东南汇集的军队。甚至会将恒王率下的队伍直接宣为叛逆,并令各道节度讨伐剿灭。
所以说,叛军选择的节点正是恰到好处。东南方大部分军队会陷于内乱,将处于相互征伐的状态。西南方面的军队要留在蜀州保护太上皇,防备西蕃等国。
而剩下的南方等地,有名山大川相隔,且都是蛮荒偏僻等地,将寡兵疏,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诸道的军力调集到邓州前线。
此次邓州之战从局部来看,或许无足轻重,可是从大局来说,将决定着朝廷和叛军的力量发展。
若朝廷能够将叛军拦在襄州以北,宋州以西,为朝廷的西军东进和东军北上挣得足够的时间,形成合围之势。而叛军能够快速攻破邓州,直击襄唐,控制淮水,两面夹击,占领长江以北区域,取得中原东南精华等地,那么就会弥补兵力和税赋上的短板。
怀着担忧的心情,桃华连忙给李坦回信。让其千万不可大意,望他在境内积极整军备战,广修军械,多积粮草,以便在后续的战争中,顽强抵御,定能抓住良机,建功立业。
当然桃华也在信中再次提醒李坦要多加劝说他的叔父,要重视叛军的动向,不要疏忽大意,被叛军打个措手不及,毫无还手之力。
这边桃华刚将信件发出没有几日,就从山下得来消息,叛军入侵了。这一次真的如同桃华预测的那样,叛军这次出击的军队,不再是之前的小股军队,而是大军压境。士兵绝大多数是由百战边军老兵组成的,出动的还大多是骑兵。
在叛军的突然袭击下,朝廷的地方大军根本就不是对手,毫无反手之力,再加上领军大将的错误预测,并没有积极备战,更没有把叛军的此次出击放在心上。被叛军以有心算无心,大了个大败。
从此邓州整个全境几乎都被叛军攻破,只有一些边缘小县和山区地带,没有被叛军占领。
此刻内乡县城中一片闹哄哄的,街道上到处丢弃着来不及收拾的物品,平常百姓一个个担挑抱子,或是推着独轮车带着物资和父母,都忙着向城口奔去。眼下叛军已经彻底攻破邓州,这些人为了避难,只能弃城流亡他处。
这些人群一部分西上逃往商州,一部分不南下奔向均州,剩下的一部分则向着附近的群山藏去。
此时脚步匆匆不停的人们,脸上都慌慌张张的,一刻不停,一瞬不息。唯恐耽搁了逃亡的时间,他们焦急的心里,恐怕都忘了在七八日前,曾有人给他们预警过。即便他们有空闲和心思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