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马车上,等到望天城城主带走大部分人的注意,之后悄悄下车的王学士,也是跟望天城城主成功会面。这一招兵分两路实在是妙,可惜实际收益没有多少,因为两位和尚的死亡,对他们来说依旧是个谜底。
还需要继续找些线索。
两人在镇口叨扰了片刻,沿着小镇边缘,缓缓向西边都去。望天城城主与王学士皆是穿着普通民装,自然地走在田野边上,那些正在田野上干活的农民,顶多是对陌生的身影有些好奇,多看上几眼,并不会特意走过来询问身份。而这些不怎么关注政事的农民,也不会刻意去关注望天城城主的模样,顶多就是认识个镇长,他们更关心的是明天的天气如何,田间地里作物的长势。
而望天城城主,来镜笛镇的次数不少,尤其是刚上任的那段时间,对历史悠久的镜笛镇充满期待。那会儿这位城主更是将大部分资源倾斜给镜笛镇,希望打造出一个人人富裕的小镇,将其变成一座小小城市。可是世事不如料,镜笛镇的情况并未变好,就连如今街道上的马路,还是当年城中出钱建造,这些年来未曾进行过一次翻新。刚刚一趟走下来,望天城城主也是感觉到,镜笛镇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变,还是从前那样。至今这位城主都不明白,路给你修好了,田地给你搞好了,钱也给你了,为什么小镇没有一点大的气色?甚至就连镇中的百姓,都很少会去城中走一趟。路又不远,还有马车,来来回回也不用多少钱,为什么没有人选择去城中生活?
镜笛镇的百姓,给城主的第一印象便是自信。不过有些自信过头,他们坚信镇中的东西是最好的,就比如街上的马路,他们一直说那是望天城最繁华的马路。但镜笛镇毕竟是个小镇,如何会比城中更繁华呢?可是无论如何解释,镜笛镇的人始终不相信。若是要他们去城中看看,大多数也是摇了摇头,说不用看,镜笛镇的马路一定是最好的,镜笛镇的街道一定是最繁华的。
正因如此,城主在二十多年前,便放弃了大力培养小镇的计划。
而来自望天城书院的王学士,却是对着田地间的农民点了点头,说道:“镜笛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小镇,比望天城任何一个地方都要悠久。那怕是镇中毫不起眼的小破屋,可能都有百年历史。不过后浪推前浪,一重盖过一重,如今的镜笛镇,不如当年。当然小镇中人,可以守着一份礼节,一方规矩,也是难能可贵。”
城主的目光投向远处的密集屋群,“如今这种样式的建筑,恐怕只能在镜笛镇看到。”
王学士说道:“镜笛镇还有更加古老的建筑。我曾经去东北边看过,那里有一片废弃的房屋。其中有一处地方很有意思,九梁同上。这可不是一般家庭可以做到,必须王公贵族才可以,按我们现在的官级来说,需要从二品往上的官员。千百年前那里住着一个繁盛的家族,后来可能是集体搬迁,或者是家族衰败,如今成了一片废墟。据我推测,那里是镜笛镇的发源地。”
城主道:“王学士,你认为那里曾经住着的会是哪个家族?”
对此王学士仅仅是淡淡地回应,“江夏流芳。”
城主眼眸有些迷离,似乎是在回忆。过了许久,他才回过神来,“香山遗派。以前听老城主说,望天城比现在大多了,连山另一边的一座城市,都是望天城管辖。老城主还讲到,曾经那座城中有个繁盛的家族,后来似乎是得了叛逆的罪名,被赐了个株连九族。当然,不是江夏流芳,而是香山遗派。”
他笑道:“可惜只是个口头宣传的故事,我从老城主口中听来,老城主又是从别人口中听到。”
王学士点头道:“确实,可信度不高。口头流传,传着传着,变了味儿。”
此时望天城城主停下了脚步,脸上露出丝丝严肃,“两位和尚的事情......王学士认为镇中道士杀了和尚的事,如何评价。”
这是个难题,即便是在望天书院中声望颇高的王学士,也得摇头。
见王学士的反应,望天城城主叹了一口气。
这时,王学士开口道:“无论是真是假,与我们无关。”
城主眯起了眼,笑问道:“怎么个说话?”
王学士解释道:“我们不信佛,自然不必管和尚的事情。而那些信徒即便有诸多不满,也找不到我们头上来。我们来了小镇,有了一定的态度,代表我们是重视这件事情的。即便啥也没有查出来,那些信徒只会认为我们实力不济,而不会认为我们对他们信奉的神灵不敬。”
他笑道:“依我看,城中根本不需要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