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兽的小补充——现代鸭嘴兽的那些事儿,鸭嘴兽是单孔目最知名的成员,在亿年之旅中,我们聊了他的演化史,今天我们来补充一下,
没有说到的那些鸭嘴兽的奇特之处,首先,单孔目的意思,是指只有一个孔,就是说他们没有分开的尿道、肛门及产道,而是由统一的泄殖腔代替,简单的说,
这是一类和两栖、爬行、鸟类一样,上厕所大小合一的哺乳动物,现存的单孔目成员一共两科:鸭嘴兽科和针鼹科(澳大利亚短吻针鼹Zaglossus bartoni),鸭嘴兽就是鸭嘴兽科的独苗,
在体温方面,他们比大多数哺乳动物都低,只有32摄氏度,鸭嘴兽在发育方面也没有走寻常路,他们在幼年时是有牙齿的,成年后则会丢失,但和食蚁兽和须鲸Balacnoptcra不同,
这些动物是不需要牙齿,而鸭嘴兽是需要利用牙齿咀嚼的,要知道,仅在500至1500万年前,一米长的顽齿鸭嘴兽还会利用自己的大嘴,压碎硬壳捕食乌龟,万幸,
鸭嘴兽演化出了披有坚韧革质鞘的喙部,代替了这个工作,再结合电感应能力,依旧在溪流中站稳了脚跟,别看鸭嘴兽只有中等大小,雌性最多1.7公斤,雄性也不过三公斤,但鸭嘴兽在澳大利亚东部的淡水系统,
是当之无愧的顶级捕食者,他们的存在影响着澳大利亚东部流动和静水(息)系统中,近乎所有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结构,这和鸭嘴兽的习性高度相关,他们主要会在夜间捕食,
几乎完全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更绝的是,鸭嘴兽可以连续觅食超过昼夜周期的一半,每小时最多进行75次觅食潜水,当哺育后代时(哺乳后期),鸭嘴兽更是会把食量从体重的不足两成13%至19%,提升至90%至100%,
如果不是鳄鱼的压制和人类的重创,鸭嘴兽对澳洲水体的影响还会更大,从食量也可以看出,鸭嘴兽对后代的重视,和很多兽类不同,鸭嘴兽具有多条染色体,雌性为十条x染色体,雄性五条X,5条y,
繁殖季节开始,雄性鸭嘴兽就会利用毒刺开始互刺之旅,争夺配偶,最终,雌性鸭嘴兽会在洞穴的叶状巢内产下两枚卵,他们会像鸟类一样孵化后代,
一般不超过12天,小鸭嘴兽就会出生,刚出生的小鸭嘴兽非常小,只有11毫米,它们发育很慢,七周开始长毛,九周开始睁开眼睛,16周后,又是一条发育良好的鸭嘴兽下水了,
袋鼠源起亚洲吗?有袋类第一帝国:白垩纪的有袋类盛世,袋鼠都分布在哪里?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其实袋鼠所属的有袋类,是澳大利亚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入侵物种,他们缘起北方,最早的近亲生活在中国辽宁,这就是白垩纪的中国袋兽sinodelphys,让我们把时间拨回1.6亿年前的侏罗纪,
此时,南方兽族(澳洲楔齿类)正在昂邦兽的带领下,开发磨楔式臼齿,另一支势力开始在北方抬头(树袋熊Phascolarctos cincreus),1.6亿年前,侏罗兽Juramaia sinensis开始在辽宁省建昌县大溪沟活动,代表着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登上了演化舞台,
在这附近,后代占据了(现生)哺乳动物99.9%的兽亚纲,正在筹备分家,有袋类的先祖袋形动物开始自力更生,1.25亿年,中国袋兽出现了辽宁义县,代表一支新兴势力正式露头(弗吉尼亚负鼠Didclphis virginiana)
中国袋兽体长15厘米,重约30克,看上去就像负鼠,它是一种擅长攀爬,树栖的食虫哺乳动物,中国袋兽的手腕、踝骨和牙齿前部,都表现出有袋动物的特征,
学界由此认为,有袋类起源于亚洲,但在2018年,事情发生了变化,出土自内蒙古宁城义县组下部地层的周氏混元兽(Ambolestes zhouis,STM33-5)踢了道场,这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早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
周氏混元兽形如其名,是个融合大家,他是真兽类(胎盘类及其祖先)的早期类型,同时,发育有真兽类和后兽类(有袋类及其祖先)的混合特征,这就说明,
中国袋兽的特征可能只是早期真兽类eutherians的一种演化路径,而非有袋类的先祖,周氏混元兽的出现,直接冲击了有袋类起源于亚洲的观念,有袋类的祖先就让位给了三角凿兽目Deltatheroida和袋形动物Marsupiali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