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回家的途中有些恨自己不成钢,感觉自己丢了人,叶知义安慰道,“媳妇儿你可别上心,第一次见着官家太太紧张多正常,想起我第一次见着陈县令腿发抖嘴也不利索,也挺丢人的,还好有清清。”
“咱家清清是一点儿也不害怕,见着官儿也不怵。咱爹当了和县令一样大的官儿,你以后也是官眷了,咱得把背挺直喽!”
王氏听着确实是这样,暗暗告诉自己下次一定不能这么丢人了。
第二天,陈嬷嬷到了叶家,在叶知义家住了下来。
陈嬷嬷代表着陈家的态度,面对着叶家一干女眷也很是温和耐心,一点也不藏私,叶奶奶她们学的很是用心,下次再办这样的宴席就不用找人学了。
大户人家规矩是多,一天下来,叶奶奶和几个媳妇儿听的是头昏脑胀。
有了陈嬷嬷的帮忙事情顺利多了,十天的工夫一切就准备妥当。
不过叶母算账是忍不住咂舌,陈嬷嬷说这算是一次简单的宴席,里里外外竟花费了二三百两银子!这些钱在村子里请全村的的人吃饭能吃十多次了。
叶母咂了咂嘴,不过这宴席也必须要办。
叶父下了帖子,把上次送礼的人家都请了,不过这次宴席只请了男人,算是各家认识认识。
叶清清早就跟叶宜一起回城里上学了,这次叶清清到书塾里发现同窗们的态度好了很多,主动找来玩儿的人也不少。
叶清清不得不感叹,这消息传的真快,有势了真好啊,三姐妹对这种带着目的和讨好的亲近并不排斥,毕竟讨好比排挤的感觉好多了。
话说回来,叶清清缺了一段时间的课,夫子们的要求很高,她不得不努力补课。
下学后,叶清清在奋笔疾书,叶宜和宋嫣早就完成课业在做绒花了。
这两个人的绒花是越做越好了,叶宜的手上功夫扎实,比起叶清清也不差什么了,宋嫣的手艺不太行奈何她的审美在线,在书塾学了画画后更是展现出对美更敏锐了。
两人合作,创作出许多新奇样式。
书塾里,叶家姐妹会做绒花早已不是秘密,叶宜和宋嫣头上的绒花一天一换,还都是没见过的样式,一起上课的小娘子们眼馋的不行,纷纷掏钱下单,比卖给苏老板的价钱还高。
叶宜怕苏老板有意见,还特意问过叶清清,那时叶清清忙于制造农具,几乎没时间做绒花,苏老板的绒花只能靠着叶宜了。
叶清清鼓励叶宜和宋嫣自己接单,以前把绒花卖给苏老板只不过是没有人脉没渠道,两者也没有签订任何契约。
苏老板少了绒花生意肯定会不高兴,但这和叶清清她们有什么关系呢。
有了叶清清的鼓励,叶宜和宋嫣的生意做的是风生水起,订单已经排到四个月后了。
镇上只有宋青和叶知礼守着,但两个大男人除了烤串拿手,做菜却是一塌糊涂,不得已从人牙子哪雇了一个老婆子来做饭打扫,总的来说生活质量还不错。
叶清清的课没几天就补完了,和叶宜宋嫣一起做绒花簪子。
虽然绒花订单多,但款式就那么七八个,索性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小流水线,叶宜疏绒下条,叶清清负责打尖,宋嫣负责传花,这么一搞效率果然上来了,质量也在线!
把四个月的单子在书塾放假前就全部完成了,去除成本一共赚了近三百两。
最后一笔尾款到手,书塾也正好放假了,三人在回家的前一天大逛特逛,逛完成衣铺逛胭脂铺,逛累了在酒楼歇一会儿吃个饭,休息好了又去万锦楼大杀四方,叶知礼和宋青则跟在后面拎东西,等到天快黑了兜里的钱也空了的时候,三姐妹才罢手回家。
逛街的时候精力四射,回家后瘫在沙发了,叶清清吃完饭开始收拾今天买来的东西,宋嫣和叶宜这时走了过来,把准备好的礼物拿了出来。
叶清清看到叶宜手里的簪子,是个竹叶银簪,竹叶还是玉石的,是带有仙气清冷气质的簪子,她不记得今天在万锦楼见过这个簪子。
“清清,这是我俩送你的礼物。谢谢你教我们做簪花!”叶宜稍微有些脸红。
叶清清有些感动,做的事被人记得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叶清清也没有客气,接过了这个簪子。
“你们什么时候买的?我竟然没有看见。”叶清清问道。
“嘿嘿,这是我们想掌柜定制的,还是嫣儿画的图呢!”给叶清清买礼物的事儿是她和宋嫣两人早就商量好的,簪子的样式也是两人一起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