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匆匆忙忙进了城,直奔成衣铺。
“漂亮姐姐,我们要买很多很多棉衣。”
掌柜乐开了花,把人迎进去。
“我日也盼夜也盼,总算把你们盼来了。
…………
冬天,格外漫长。
屋外是鹅毛大雪,屋里一盆火炭,一家人围一圈。
柳芽儿觉得脸烤的很干,背却凉飕飕的。
茅草屋四处漏风,窗户关严实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反而让屋里愈发昏暗。
倒是不用担心二氧化碳中毒了。
不同于全球变暖的时候,南方下小雪都能上头条。
此时的大雪覆盖整个村庄,屋外少行人。
“瑞雪兆丰年,来年应该有个好收成吧~”柳老头呼出一口气。
“太大了也不行,怕屋顶塌了,等晴了,得把院里雪扫扫,屋顶也要清一下……”
田氏拿灰铲拨了拨火盆,让火更旺些。
连日清粥、馒头,就着咸菜,没油水,柳芽儿感觉一点儿力气都没有。
全靠睡觉抵抗饥饿和寒冷。
虽然当初买了厚棉被厚棉衣,可这完全抵御不了严寒。
翻个身被窝就半天捂不热,还好柳花儿帮她捂脚,要不她真有些吃不消。
躺着没事就刷手机,各种美食视频馋的她更睡不着了。
好在小年那天,总算等到到屠户来杀猪。
喊了自家兄弟来帮忙扯猪脚,一头猪养的膘肥体壮,差一点儿都抓不住。
村里轮流杀猪,有了杀猪菜解馋,总算没那么难熬了。
大多人家把猪肉卖了,自家只留些猪油,猪头猪尾之类的。
柳芽儿早早跟田氏说好,多留了些肉自家吃。
天寒地冻,喝上一口煨的酥烂的瓦罐肉汤,感觉整个人都热乎乎的。
天冷,炒菜都来不及吃就上了冻。
一只泥炉一个尖底锅成了标配。
五花肉切得薄薄的,加入姜片炒至微焦。
放入切的薄薄的萝卜片,大火炒出汁儿,加水煮熟,少许盐。
一锅萝卜汤,鲜!甜!
或是豆腐切片,煎的焦黄,搁点腌辣椒煮上一锅。
热辣辣的汤吃的额头出汗,驱散寒气。
“煎过之后,确实要香许多!”柳老头吃的鼻尖红彤彤的。
“放了那么些油,就是煎鞋底儿都香!”田氏打趣。
“今年芽儿养的猪够肥,油够吃,不怕!”柳老头乐呵呵的。
“是啊!明年咱再多养几头,过几个月杀一只,就天天有肉吃了”
柳芽儿赶紧说。
“多养些也行,咱家现在养的鸡鸭、牛、猪堆肥都多了,开春的肥够了。”
“多亏了妹妹,要不以往冬天哪有这么足的油水吃。”柳根难得夸一次妹妹。
幸好田氏有先见之明,几罐辣白菜酸菜因为太好吃,刚入冬就吃完了。
后面全靠咸菜,毕竟地窖里要储麦种、谷种、红薯种、各类种子,萝卜白菜放不了多少。
一整个冬天全靠咸菜续命。
除夕夜,熬了一锅麻辣红油,奢侈的煮了一次火锅。
碳火烧的红亮亮的,锅底沸腾,涮菜有豆芽、花生芽、萝卜、白菜,鱼丸、猪肉丸、肉片,主食炸方便面。
“边吃边煮,倒是方便!”
人多天冷,火力不够,半天才煮熟。
一人一筷子,就剩锅底了。
柳芽儿扶额,开春一定要多买几个泥炉。
田氏又翻找出两个缺脚泥炉,拿东西垫着,另煮了一锅。
还有一个炉子,柳芽儿架上陶盘,烤肉!
年夜饭一尾红烧鲤鱼,只能吃鱼肚,头尾不能动。
得留到正月十五,寓意年年有余,有头有尾。
虽然不信这些,可这是老一辈的执念,渴望家有余粮。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立春一场春雨,惊蛰一声响雷,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柳家村,大河边,绿草如茵。
一头黄牛低头吃草,一头母牛和小牛离得远远的,一个老人裹了裹棉袄,倒春寒太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