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君洗漱一番,做起了早餐,她在豆浆机里打了一杯山药五谷豆浆,电饼铛里摊了一个鸡蛋小茴香煎饼,做这些的间隙拌了一个牛肉豌豆苗,一个人的量。
百无聊赖的吃过饭,把碗筷收拾干净,想要干些什么又不知道该要干些什么,心里空落落的,总感觉昨天晚上的梦里有些什么东西,揪着心,又记不起来梦里的事,使劲回忆,总有种想要把什么弄个明白的冲动。
这次,她确实是惆怅的,那种无以言状的落寞,想想自己也是真够白活的,长这么大的姑娘了,居然没有好好谈过恋爱,也不知道生活里有没有和她一样同款的,真的是,好想知道恋爱的感觉是什么滋味。
上午没课,她在图书馆看书,尽管也没看进去多少,心绪渐渐安了下来,心情也跟着舒展开来了。
下午两节课,她除了带了六个硕士研究生,还带了两个本科班,今天的课合在一个班,在容纳340人的大教室上。课程内容是《元明时期的建筑文化》。
她讲课风格活泼幽默,旁征引博,穿插历史典故和野史,既轻松又让人身临其境。听她的课不仅能学到古代文学知识,还能深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与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结合的事例,深受学生们喜爱。而且她讲课立体感也很强,只要是她的课,次次学生爆满,旁听的学生比她带的那一百多号学生要多,有外系的也有外校的,门外走廊里也站满了听她课的人。
“今天继续上次课程的内容,上次课咱探讨完了元明时期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我接下来讲元明时期,江浙一带的建筑文化,再讲建筑文化前,我用两节课的时间,把这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背景捋捋清楚。
好!讲文化背景之前呢,我先讲一个人物,与当时的建筑文化极其相关,也是他引领了当时的建筑风格,这个人的名字叫倪瓒。”
下面有窃窃私语的声音,“倪瓒是谁?怎么没注意过?”
“这就是你寡闻了吧,倪瓒是元末画家,这也能跟建筑扯上关系呀?”
“嘘!听吧,咱杜老师讲的课,啥时不是让人耳目一新,别说了,听课。”
“对,不错!有的同学可能知道倪瓒,倪瓒是元末时期江苏无锡的一个著名画家,我们知道诗画不分家,他的画兼具儒、道、佛三家之风,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喜欢读书的原因。他家境富裕,饱览群书,有自己的三层藏书楼,叫‘清閟阁’,他是个高雅潇洒的人,又悉心打造一个院落,在藏书楼前种满了郁郁苍苍的松、兰、竹、菊,还是不满足,有事没事,只要想起来就扩建他的藏书楼,自己设计,指挥家仆和家仆一块干活,从假山的堆塑到亭台的造型到花草的摆放,都倾尽了心血,在他不到四十岁时完工,取名‘云林馆’。
有一次,有个外国富商久仰云林馆大名,准备了上好的沉香一百多斤请求进云林馆一游,请求倪瓒会见,倪瓒托口到惠山看梅花去了,不想见他。外国商人遗憾的在门外流连忘返,久久徘徊,过了几天,外商又来,呆站门外,久久不愿离去,倪瓒有些不忍心,悄悄吩咐仆人把云林馆门打开,让外商进去看看。外商看到,云林馆布置的如此典雅,气氛优美,不仅仅令人见之忘俗,更是见之令人目瞪口呆。
有诗为证:层层叠翠溢满眼,云梯月殿图贵显。推开净几小轩窗,啼鸟画意浓墨染。
后来,倪瓒游历见识过各地名胜,他回来后结合各地的风格,不断在细微处完善云林馆,把它打造的如同胜境,它的建筑群风格也被许多大户人家模仿,后来……
好,说完了整个江苏的建筑文化背景,时间也差不多了,我简单提一下,下节课要讲的内容,下节课讲述元明时期浙江的建筑文化背景,同学们可以提前查阅一些资料。
杭州,作为南宋国都,文人雅士聚集,古琴文化更加发展丰富,致使后来元明初期,在杭州地区产生了许多斫琴家,斫琴需要一套很繁杂的流程和工序,斫琴人也是弹古琴高手,有极高的审美和对‘雅’的高需求。斫琴家在打磨琴面和挖龙池、凤沼,抛光、上漆时要反复打造,费好些心力和几天工夫,需要经常吃住在斫琴地,他们会根据自己对古琴的不同钟爱和解读,把斫琴处建造成自己想要的雅致的院落,建筑风格配上琴音,虽然各具特色,不过从外面远处看都有一个统一的造型主题……”
杜丽君娓娓讲来,下面的学生们听的如痴如醉,如痴如梦,除了杜丽君讲课的声音,安静的很,一根针掉落地上恐怕都能听见。当她讲完课,走出去教室好远,学生们大多还呆在原地,久久不想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