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巴孩汗临终前依照先前的约定把首领之位传给了合不勒汗之子忽图剌,史称忽图剌汗。
即便俺巴孩汗临终前把权力的缰绳明明白白地交给了忽图剌,可他掌握权力的缰绳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困难重重。
这个阻力来源于泰亦赤兀惕部。
已故可汗俺巴孩汗的亲属们和儿子们以及泰亦赤兀惕部举足轻重的贵族们汇聚在一起,罔顾俺巴孩汗的遗嘱,欲将把这个可汗之位永远要留在自己部族内。
泰亦赤兀惕部此等妄想篡位的悖逆行径,不仅遭到了其他部落氏族的强烈反对,就连泰亦赤兀惕部内也是反对声连连。
合不勒汗之子忽图剌可是草原上公认的把阿秃儿。
他不仅孔武有力,还具备了一定的组织领导力,加之足智多谋,善于团结他人的也速该把阿秃儿等人的全力拥护,泰亦赤兀惕部人的篡位企图终未得逞,忽图剌终将成为了全体蒙古第三任大首领。
随着忽图剌汗荣登大位,总算平息了一场险些爆发的内乱,迎来了蒙古部族短暂的团结和表面的齐心。
忽图剌汗非常清楚,此时此刻,全体蒙古人都憋着一股劲,那就是给惨死的俺巴孩汗报仇雪恨。
也许就是这个共同的仇恨,把本该分崩离析的蒙古部落联盟给又短暂的巩固起来了。
可叹又可悲!
忽图剌汗责任重大,刚一上任便立即带领蒙古各部军队踏上了复仇的征程,从而开启了蒙古部族与塔塔尔以及金廷阿勒坛汗之间周而复始不知休止的复仇战争的序幕。
金廷虽可恨,但相比之下泰亦赤兀惕部人更加痛恨塔塔尔人。
可忽图剌汗却偏偏把战争中心放在了油水更多的金廷那边。
对此,泰亦赤兀惕部人十分不满,认为忽图剌汗不是真心想为俺巴孩汗报仇,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战利品而战。
忽图剌汗也感觉到了泰亦赤兀惕部人对自己的不满。
可他也无可奈何。
常年厮杀下来,若没有利益可图,一味地复仇而战,想来泰亦赤兀惕部人不会有怨言,可其他部落氏族难保不会产生厌战的情绪!
忽图剌汗只能用更多的战利品来维系其他部落氏族持续作战的斗志。
事实也证明了忽图剌汗的忧虑不无道理。
随着杀戮的反复和取胜希望的日益幻灭,本就以共同的仇恨堪堪维系起来的部落联盟团结的心灵链条已然有所松动。
于是已经不堪复仇杀戮的族众,纷纷脱离了部落联盟,或以部落或以家族为单位,过起了自主生存的分离生活。
这种分离不仅严重削弱着部落联盟的实力,而且部族内部也不停地产生着新的矛盾和冲突,尤其人数众多的蔑儿乞惕部的突然背离,给蒙古部落联盟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蒙古部族的衰败似乎已成定局。
对此忽图剌汗也无可奈何。
毕竟给俺巴海汗报仇雪恨是全体蒙古人共同的意愿。
只可惜他们的对手太强悍了,而且一直以来蒙古部落联盟也绝非表面那般团结齐心。
想来只有带领他们常年厮杀的忽图剌汗才能够完全体会到其中的苦楚吧。
有一次,忽图剌汗带领部众与金廷厮杀,战胜敌军后夺得不少的战利品,归来的途中心情分外愉悦的他带上数名那可儿脱离了大部队,打猎去了。
常年被蒙古部落联盟压迫和欺辱的朵儿边部发现忽图剌汗轻装进行,觉得是个报仇的大好时机,于是立马集合军队袭击了他们。
朵儿边部是个强大的蒙古部落,但它不属于部落联盟。
忽图剌汗多次拉拢过他们也要让其加入部落联盟的大家庭里来,可他们十分决绝地回绝了忽图剌汗的好意。
恼羞成怒的忽图剌汗仗着部落联盟的强大,处处打压和责难朵儿边部,甚至恬不知耻滴地要用自己的劣等马换取朵儿边人的上等马。
如此无理的要求朵儿边人岂能同意,于是忽图剌汗扬言要带兵攻打他们。
仇视已久的朵儿边人来势汹汹。
可此刻,忽图剌汗身边却没几个人,岂能抵挡得了有备而来的朵儿边人。
忽图剌汗身边为数不多的那可儿们很快就被朵儿边人给收拾了,但他们最后还是用自己的生命给忽图剌汗创造出了逃跑的机会。
此刻的忽图剌汗如丧家之犬,玩命地跑。
身后朵儿边部人马紧追不舍,一直把他追赶至烂泥水洼形